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
您当前位置是: 太阳成集团tyc234cc» 基地建设»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
“十二五”期间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工作总结

  十二五期间,我校以服务北京城市建设为宗旨, 研究北京建筑文化,形成了以研究项目为支撑,由跨学科、跨专业人员构建而成的学术研究团队;凝练了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,开设了一批建筑文化课程,推出了一批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,2010年12月,“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”获批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。工作总结如下:

  1.科研项目:十一五期间,我校承担各级各类关于建筑文化方面的课题39项。其中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,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1项(子课题),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4项,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,局级立项课题21项。其中,王平副教授的“建筑工程代理制研究”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资助。特别指出的是,近年来,我们得到了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的大力支持,每年都可获得立项2-3项。如“建筑的伦理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”、“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”、“社区居民交往方式与道德建设研究”、“北京革命历史建筑物的文化功能研究”、“建筑节能问题的法律法规研究”、“建筑节能政策研究”等等。

  2.学术交流:举办全国性“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”学术研讨会3次;出席国内学术会议40余人次,扩大了基地在国内的学术影响;进行国际交流20余人次,搭建了与国际学术前沿交流对话的平台。

  3.学术成果:出版著作20余部,发表论文150余篇。有2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,有100余篇论文被CSSCI收录。像《北京胡同研究》、《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》、《建筑的伦理意蕴——建筑伦理学导论》、《城市规划——一种伦理学批判》、《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》等都是“文化软实力研究”、“城市伦理研究”和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”等领域里的最新著作。8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。秦红岭教授的《建筑伦理学导论》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。此著作在建筑学界和伦理学界都获得了好评,称这是一本建筑伦理学领域的奠基之作、拓荒之作。

  4.人才培养:一是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,二是直接吸收学生参加研究项目,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,以服务于我校办学定位和北京城市建设。同时,在学生中进行城市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,如积极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建筑文化节,取得好成绩;以“大学生与世界城市”为主题成功举办了第二届“北京市大学生建筑文化节”; 2010年上半年,通过北京市教委的答辩,“大学生城市文化教育基地”被确立为北京市素质教育基地。学校将城市与建筑文化教育纳入培养方案,取得了很好的成效。2008年,郑文堂校长申报的“建筑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”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
  5,社会服务:进行社会服务是基地的一个重要任务。

  我们的方式:一是承担政府委托项目,比如承担了前门改造项目,以及大栅栏、法源寺、岔道城、川底下等7个片区的历史街区保护项目;二是进行社会培训,比如为展览路街道社会工作者进行培训,强化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;三是进行文化传播工作,2008年到2010年,我们连续三年申请并承担了北京市教委的特色资源库项目,该项目是一个以图片为主,配以文字、音视频等文化要素的资源包,通过网络技术向社会发布,对广大市民和学生进行城市文化传播和城市文化教育;“北京古都文化历程”等2个资源包被评为优秀资源包。

  今后,我们将继续按照市级科研基地建设的要求,完善工作程序,深化研究领域,凝练研究方向,强化社会服务能力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不断夯实发展基础,提高基地工作水平,为北京城市文化与建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,为“三个北京”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。

  

  

  

   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

  2011.03.10